close

在《父後七日》上映之前,我對這部曾拿下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兩項大獎的國片還滿期待的,不然我也不會上網買預售票,還大老遠走路去售點端點取票。而且我也盡量在上映的第一個週末趕快去看,以免因為一向不佳的國片票房被迫下檔,讓我的預售票成為廢紙。 

我很期待這部電影,有兩個原因。 

首先,從電影預告的幾個片段來看,這可能是一部探討生死、殯葬的黑色喜劇,我喜歡喜劇,更喜歡「有顏色的喜劇」(這點可能跟年紀有關,越老口味越重),而且很期待導演和編劇用全新的視野和角度,來解構傳統的生死觀和殯葬文化,這很合我的口味,因為感覺很「不乖」、很「反骨」!  

 

如果無法收看,請點選這裡

另一個原因是,《父後七日》的劇本是從一篇得到林榮三文學獎首獎的同名散文改編而成的。從小說改編成劇本,這樣的電影實在太多了,但是從字數只有短短四千字的「散文」改編而來,還能得到台北電影節的最佳編劇,這難度很高,而且肯定非常精采。 

只是,在買票進戲院看了《父後七日》之後,我失望了… 


影片開頭交代人物和事件的時候,搭配上歌詞聽起來有點像「阿爸~阿爸~」的外文歌曲很有意思,上網查了之後,才知道片頭曲Hava Nageela是一首希伯來文的以色列民謠,歌詞跟劇中阿爸死翹翹的情節是完全相反的歡樂氣氛。  

Hava Nageela歌詞(希伯來文In Hebrew):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Ve nismecha.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Hava nagila, Ve nismecha.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Ve nismecha.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Hava neranena, Ve nismecha.

 

Uru, uru achim,

Uru achim belev sameach,

Uru achim belev sameach,

Uru achim belev sameach,

Uru achim, uru achim, belev sameach.

 

Hava Nageela歌詞翻譯Translation(English/中文):

Let us rejoice 讓我們一起歡欣

and be glad 一同雀躍

Let us sing 讓我們一起歡唱

and be happy 一同歡樂

Awaken brethren with a cheerful heart 用歡欣鼓舞的心情喚醒弟兄們

用如此反差的片頭來揭開故事的序幕,真的讓我很驚艷,更期盼接下來的發展。 

的確,故事中有好些橋段和對話,很有梗,實在笑點十足。像是救護車司機配合往生者的宗教信仰播放哈里路亞或是阿彌陀佛;孝女得聽從道士(師公)的指揮,該哭的cue點就得立刻放聲大哭;被要求既要生活化又要莊嚴的電腦合成遺照;哭笑自如的專業孝女白琴等…這些既荒謬又真實的經驗,把觀眾搞得也像孝女白琴一樣哭笑不得。 

但是隨著劇情的推衍,出現越來越多與上下文無關,讓人摸不著頭緒的片段。像是小莊(孝女的表弟)在遊覽車上接手機的那段無關緊要的對話(導演應該是想交代小莊的來去,但是實在交代不清)、小莊拿著攝影機拍攝整個殯儀是為了學校畢業製作的合理性(或許讓小莊專注拍攝他的另類偶像 – 道士詩人可能聚焦些)。 

小護士(曾幫阿爸洗腎的護士小姐)來給阿爸捻香還幫大志(孝女的哥哥)曖昧地擦藥治針眼又索取阿爸的藥袋是為哪樁?小護士在阿爸生病期間佔有的情感份量和其家屬的連結是什麼?阿義(道士)與舊情人美鳳的陳年往事與曖昧電話,跟整個故事的關連性何在? 

大志在玫瑰花田幫朋友代班剪花,除了推廣彰化田尾的花卉產業,還代表什麼嗎?故事尾聲出現琉璃工房晶瑩絕美的琉璃轉經輪與孝女有何因緣?(看了原著才知道作者曾經擔任琉璃工房的文案);孝女在酒吧裡頭跟突然出現的無名姐妹淘們說「我老爸掛了」只顯得突兀(這在原著裡頭《後來》這章才有交代)… 

總之,許多的情節似乎都只能在那個片段裡頭交代,與上下文的關聯很微弱,更看不到有什麼前後呼應,或是令觀眾恍然大悟的鋪陳。 

一開始從道士口中念出那句「今嘛你的身軀攏總好了,無傷無痕,無病無煞,親像少年時欲去打拼」,我就很期待這部電影可以帶我看到更深層的台灣傳統殯葬文化之中,觀眾不熟悉、不了解的那些,富含底蘊、意喻的行禮如儀。 

我也很期待片中對孝女父親(太保《張嘉年》飾)的性格有更細膩的描述,還想看到主角阿梅(孝女/王莉雯 飾)和父親之間或許疏離或許親密的情感糾結與互動。 

很可惜,我在電影中遍尋不著…


可是,我相信我對《父後七日》抱持期待的直覺,我不相信能得到文學獎首獎的作品只是如此,所以我到書店找了散文原著來證明我的直覺。 

果然,四千字的散文,少了閒雜人等來插花,緊湊地交代阿爸過世後七天當中所發生的荒謬事件。 

有些梗,短短的就好,有些情節,點到為止,用純文字快速而流暢地交代故事的經過,對於作者想要掌握的情緒,散文這樣的形式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當評審在閱讀這篇散文的時候,可以運用自己的經驗或想像力去構築每一個場景,然後快速地拆掉再更換下一個場景,甚至可以直接忽略自己沒興趣或覺得無關緊要的畫面,因此評審們一定很享受這個流暢又饒富趣味的故事。 

散文就是這樣,可以讓讀者自己去架構文中的世界,雖然每個人所創造出來的世界都不一樣,但卻可以滿足每個人自己的想像。電影就不盡然是如此了,導演既然已經限定了觀眾看到的畫面,自然要創造出可以讓觀眾自由發揮、具故事性的想像空間,觀眾才能感到滿足和愉悅。 

電影和原著散文比較之下,就好像天真可愛的小孩子(散文)硬是穿上大人的西裝(電影),非得多穿幾件襯衫、背心,才能把西裝挺起來的感覺。 

劉梓潔小姐得獎的這篇散文《父後七日》節奏流暢精采,真的沒有辦法被視覺化的電影《父後七日》所超越。 

強力推薦原著散文的《父後七日》


後記: 

如果你想看有關親人生死與台灣殯葬文化的黑色喜劇,我推薦各位2003年尹祺導演的《黑狗來了Comes The Black Dog》(獲得第四十屆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及最佳原著劇本3項提名,林美秀並獲得金馬獎最佳女配角),或是公共電視「人生劇展」傅天余導演的《為什麼要對你掉眼淚》,絕對哭笑不得,絕對發人深省。 

另外,在閱讀《父後七日》這篇與親情、家族有關的作品時,我想起了一位非常擅長講述故鄉、親族,尤其是阿嬤的故事的朋友,他是西螺人,將是文壇下一顆新星! 


※ 父後七日(劉梓潔的部落格)– 原著散文

※ 父後七日7 Days in Heaven – 電影官方網站

※ 《黑狗來了Comes The Black Dog》影片資料

公視「人生劇展」《為什麼要對你掉眼淚》影片資料



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v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